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介紹
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源于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候學系和聯大師范學院史地系。下設地理科學、旅游學、地理信息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教師教育五個系。擁有“西部資源環境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原地表過程與環境變化”云南省重點實驗室,“地理學”云南省重點學科,“低緯高原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云南省特色優勢學科群,“中國西南地緣環境與邊疆發展”云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以及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F有教職工9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4人;博士34人,碩士、博士占專任教師的85%。在校博士生59人(含留學生8人),碩士生317人,全日制本科生1363人。
以學科帶頭人培養和團隊建設為突破口,推動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跨越式發展
2010年,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全職引進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張虎才教授云南省高端人才團隊,專門從事高原湖泊研究;2013年再次從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引進云南省海外高端人才沈才明教授,從事古生態學、古氣候學與全球變化研究,至此,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同時擁有兩位云南省高端人才。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加強現有教師的培養,努力使中青年教師成為骨干和帶頭人。目前,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擁有中科院百人計劃1人,省領軍人才1人,省高端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博士生導師30人(含外聘導師),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才13人,省教學名師3人、云嶺名師2人。在此基礎上,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整合院內外同行專家,在邊疆地理研究、旅游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高原湖泊研究、山地環境研究和地理空間信息技術研究五大學科方向上,組建14個創新團隊。其中,“低緯高原環境變化”、“高原湖泊與全球變化”、“ 地緣環境與邊疆安全”等3個團隊先后成為云南省科技創新團隊。2015年“山地特色城鎮化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團隊進入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
以高層次科研項目和教學、科研平臺為依托,打造教學研究型學院
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歷來十分重視教學和科研平臺建設,2006年“地理學”成為云南省重點學科,2011年“低緯高原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被列入全省六個特色優勢學科群之一,學科發展在省內具有重要地位??蒲衅脚_建設方面,2008年“高原地表過程與環境變化”云南省重點實驗室獲準立項建設,2009年成功申報“西部資源環境地理信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同年獲得“云南旅游產業發展”和“云南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2個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在學科和平臺建設的帶動下,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近五年來,地理學類科研人員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惠民計劃、國家“863”項目、“973”計劃前期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云南省人民政府聯合資助重點項目等9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0余項。發表了“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evidence for early Holocene cattle management in North-Eastern China”(Nature Communications,2013)、“A signature of anthropogenic nitrogen deposition for remote watershed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science,2011)、“Asynchronous marine- terrestrial signals of the last deglacial warming in East Asia associated with low- high latitude climate changes”(PNAS,2013)等標志性成果。
教學方面,除了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相關碩士點以外,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成效顯著。2007年,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專業成為國家二類特色專業,2010年地理科學專業成為國家一類特色專業。2009年“地理科學與技術”云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獲得立項,《地理科學導論》被遴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011年“地理科學類專業”教學團隊進入云南省教學團隊行列;2013年“大山包亞高山國際重要濕地”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獲得教育部立項;2015年“地理科學”實驗教學中心成為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此外,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還擁有3個云南省教學名師、2個云南省名師工作室、5門云南省精品課程、2門云南省“十二五”規劃教材。依托上述教學平臺,在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近年來,學生在大學生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等國家級、省級、校級競賽中獲獎220余項。
教學、科研并重,逐步形成了教學研究型學院的雛形。
以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國家特色專業為支撐,構建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2010年成功獲得西南地區唯一的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同時獲得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012年新增邊疆地理學、教育地理學、山地環境與自然災害3個目錄外二級學科博士點,二級學科博士點達到6個。2014年,獲得“地理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擁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山地環境與災害防治、邊疆地理學、教育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旅游管理、旅游管理(專業學位)、課程與教學論(地理學科教學論)、學科教學(地理)(專業學位)、地理教育(教育碩士)等13個碩士點或方向。
設有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系統、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旅游管理、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測繪工程等涉及理學、工學、管理學三大門類、共7個全日制本科專業,其中地理科學和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2個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
本科、碩士、博士教育齊頭并進,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成為了西南地區重要的地理學人才培養基地。
以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整合省內外資源,多學科聯合攻關,為國家提供決策咨詢
2013年,“中國西南地緣環境與邊疆發展”云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獲準立項建設。
該中心以云南師范大學為牽頭單位,整合了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云南省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等單位的研究力量,瞄準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重大社會經濟問題——在復雜地緣環境條件下如何維護中國西南邊疆安全與發展,以地理學為主體學科,運用遙感與地理信息技術手段,針對地緣環境變化監測與地緣風險評估、面向東南亞南亞區域合作研究、中國西南邊疆地緣安全研究、中國西南沿邊開發開放研究四個主要方向,開展聯合科技攻關,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邊疆安全和發展的決策咨詢。同時,通過參與建設單位的全面合作,聯合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構建一支國內領先的邊疆研究協同創新團隊,使之成為全國領先的中國西南邊疆安全與發展的科學研究、決策咨詢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中心將全面開展管理創新,打破學科之間、部門之間的體制機制障礙,共同設立“中國西南地緣環境與邊疆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理事會和學術委員會。
以云南省地理環境特色為指向,建設服務于科研和教學的科學實驗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建有“地理科學與技術”云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地理科學”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包括地理信息技術、地理科學、旅游管理、教學技能、規劃設計、測量工程等教學實驗室,中心目前擁有實驗面積5100平方米,主要實驗實習儀器1100多臺套,總價值1700余萬元。與實驗教學體系相對應,分別建立了野外實習、課外科技活動、教育實習、地理園四個實驗教學平臺,以及教育部“大山包亞高山國際重要濕地”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共同構成了地理科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同時,由“高原地表過程與環境變化”云南省重點實驗室、“西部資源環境地理信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正在建設的“地理環境分析實驗室”、“中國西南地緣環境監測與模擬實驗室”,共同組成了地理學科學實驗體系。
歡迎您對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門戶網進行訪問,門戶網將按照本明及《隱私政策》的規定收集、使用、儲存您的個人信息,特此發布本聲明如下,請您認真閱讀。
1、本網站尊重用戶隱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在網站上預留的信息。
2、用戶提交姓名、電話以及表單里的其他需要的信息僅用于報考在職研究生、考研輔導、專本科課程等網站所服務的項目使用。
3、用戶提交信息,會有老師進行回訪確認學生的條件資質,是否符合報考相關的項目,以及符合報考哪個項目進行推薦。
4、用戶提交信息是自愿提供,有權拒絕提交,但如果拒絕提交個人信息,本網站將無法提供招生信息,學員也無法了解到具體的招生信息,由此可能會給自己造成一定的影響。未滿18歲的用戶,必須在法定監護人已經閱讀本聲明的許可下,通過網站提交個人信息。
5、學生提交個人信息,將享受本網站和第三方的服務,如果同時在其他網站預留信息,并且報名并未通過本網站提供的服務,本網站將不負責任何責任。
6、本網站會非常注重用戶的隱私,不會將信息提供給任何與報名課程無關的第三方,除非用戶違反國家法律有關規定、國家強制要求提供用戶信息的除外。網站被第三方黑客攻擊造成的信息泄露,丟失、被盜用或被篡改等也不負任何責任。
宋老師
400-8032-898
daydayup123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