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友之家文化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友之家”)的建立及其活動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它的背后是2.26億進城務工的農民,它的未來是中國城市化的走向。關注它、引導它,城市的文化將會更加多元璀璨、充滿生機;漠視它、限制它,城市文化就有可能成為一部分人的文化而失去增長活力,甚至對城市的長遠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農民工文化的悄然興起預示著農民工在更自覺、更全面地融入城市。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農民進城務工主要是為了找到一個更好的飯碗,那么今天,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已經開始有了精神的訴求。而這種訴求一定是以文化的形式構成一種集體的表達。
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高,是農村中思想最活躍、最具開放意識和創造精神,也是最有活力的群體。一旦找到生存途徑和發展的希望,他們便會迅速地把這種活力轉化為對政治、經濟、文化權利的訴求,不惜一切去發展生存的空間。這是一種必然。正如“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的題辭所言:“沒有我們的文化,就沒有我們的歷史;沒有我們的歷史,就沒有我們的將來。”
“工友之家”是一個新生事物,一個不可忽視的成長力量。它的建立及其活動向我們表明,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在融入城市過程中已經意識到必須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并且建立符合中國城市發展的獨特的文化。他們是新生代農民工中的新銳,是農民工文化的先鋒,是新生代農民工思想和意見的代言者、引導者,他們在創造城市的文化,創造屬于自己的歷史。不僅如此,因為他們代表城市中相當一部分群體的利益訴求,體現出城市中一種新鮮的獨特文化的萌芽,所以具有一種很強的號召力和吸引力。隨著農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權益日益合法化、合理化,新生代農民工中的新銳會急速地成長,成為城市發展中不可忽視的思想、文化力量。
我們應該為農民工文化叫好,擊掌歡迎新事物的到來,滿腔熱忱地支持、鼓勵、引導這支城市文化的新軍,使其自然和諧地融入城市主流文化,讓多元的文化與多元的城市并行,促進農民工群體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
毫無疑問,類似于“工友之家”的農民工文化組織,是公益性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民間組織。政府和社會應該給予它相應的法律和社會地位,使它在陽光下而不是在地下生長。賦予農民工文化組織以法律和社會地位的同時也賦予了它社會責任,使它置于社會的監督之下。這對于農民工文化組織的健康發展,對于多元化社會結構和組織形態的完善,對于減少城市發展中的摩擦、沖突和分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重要的問題在于如何及時有效地引導農民工文化。除賦予農民工文化組織以法律和社會地位之外,農民工文化應該納入政府文化事業發展的視野,做出具體規劃,把政府的文化發展項目特別是有關農民工的文化項目與農民工文化組織的活動有機結合,使其成為推動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應該把農民工文化組織中的人才培養納入政府城市文化事業人才培養的視野,創造公平的環境和競爭機會,促使農民工文化組織中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尤其應該重視對農民工文化組織中的領導者的教育和引導,培養黨和政府在農民工群體中的思想和意見代表者,在文化的交流互動中,幫助他們更深入地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把握城市發展的規律,使他們成為黨和政府聯系農民工的橋梁,并通過他們去引導更多的農民工群體。
國家人口計生委和國務院農民工辦公室等35個部委聯合發起的“情系農民工、關愛留守兒童——影視文化送溫暖行動”把對農民工的文化傳播與“工友之家”的農民工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互動,既增強了政府文化傳播的動員力、影響力,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又帶動了農民工自身的文化創作。更重要的是,互動過程增強了農民工文化組織的身份感、歸宿感,促進了農民工與城市的融合。這類探索具有積極的長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