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ΑⅤ在线高清视频,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亚洲网站在线观看,免费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搜索

400-8032-898

全國免費咨詢電話
試論從“謠言惑眾”看青少年網民媒介素養培育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時間:2017-12-26

摘 要:我國網絡“謠言惑眾”事件的頻繁發生,對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生活安寧產生了嚴重危害。媒介素養的培育有利于規避“謠言惑眾”事件的產生。青少年是網民中規模較大的群體,其媒介素養的培育具有緊迫性。建構青少年的先進價值觀,運用傳統文化樹立網絡倫理規范可提升青少年的內在素質;針對青少年的特點選擇人性化關懷路徑,社會合力營造良好氛圍是創造優良外部環境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網絡謠言;青少年網民;媒介素養;策略;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廣泛應用,我國青少年網民人數持續增長。據CNNIC在2012年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和《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32億,占整體網民的45.1%,同比增長9.0%。12歲以上的青少年網民最集中,占青少年整體網民的92.8%;學生仍然是全體網民中規模最大的群體,占比為30.2%,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占青少年網民的44.7%;其次是非學生群體,占到33.5%。可見作為“科技哺育的一代”,青少年群體年齡雖小,但對網絡卻有著強烈的敏感與好奇。青少年群體積極通過跟帖、投票、搜索和博客等方式,參與到網絡新聞活動中來,把網絡變為日益重要、最具活力的信息發布場所。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網絡謠言滋生蔓延,嚴重擾亂了互聯網的正常傳播秩序,直接對現實社會造成了惡劣影響,本文擬對青少年網民在網絡“謠言惑眾”現象中出現的若干問題進行分析,并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從提升青少年網民媒介素養方面提出思路。


提升青少年網民媒介素養的緊迫性我國網絡“謠言惑眾”事件頻繁發生,是社會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矛盾在網絡集中爆發、互聯網傳播技術的不斷更新、網絡輿論引導滯后以及網民媒介素養欠缺幾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網民是網絡信息傳播的主體,人為因素是謠言傳播的根本原因,網民媒介素養的培養不容忽視。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和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簡言之,是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技術、信息為個人工作、生活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與西方一些國家及港臺等地相比,我國大陸對媒介素養教育關注得較晚,造成不少網民媒介素養教育的缺失,未能學會建立對網絡信息的批判接受模式,青少年網民受自身知識水平和信息判別能力的局限,又有較強的表現欲和好奇心,更容易輕信謠言,甚至傳謠。2011年10月20日,重慶某大學學生皮某傳遞“針刺”謠言,本想提醒同學們注意安全,保持警惕,沒想到引起許多網友關注并導致社會上不穩定情緒的產生。此類非惡意傳播謠言的網民常常追求新鮮有趣,或是為了在社交網站吸引關注,并不明白自己發布的信息經過網絡強力傳播后,會引發惡果,甚至直到被拘留還茫然不知,反映出部分青少年網民網絡倫理道德的缺失以及法律意識的欠缺。另據2011年10月3日新華網報道《孩子節日偷傳”黃圖”手機色情Wap網站泛濫》的新聞,指出邪教組織和淫穢色情網站正通過手機網絡傳播不良信息并進行反動宣傳,為國家網絡安全帶來巨大隱患。中科院網絡信息安全課題組的調查也發現有76個傳播淫穢色情等內容的違法網站,每天的獨立用戶訪問量竟然達到1251.4萬人次,頁面訪問量高達6408.5萬頁。由于青少年的價值觀尚未成型,行為也處于不確定狀態之中,網絡媒介對于他們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確立人生觀價值觀,進而自我定向、自我設計的影響越來越大。******同志曾在2000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新的重要陣地。國內外的敵對勢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們黨和政府爭奪群眾、爭奪青年。”因此,應當把青少年群體作為信息時代網絡媒介素養培育的重要對象。


青少年網民媒介素養培育路徑塑造青少年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對于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斷、評價和選擇依據。網絡“謠言惑眾”現象紛繁復雜,其背后反映的是網民的價值觀問題。從網絡謠言的制造來看,造謠可視為人與社會互動的過程和結果,包含著心靈與世界(社會)間雙向話語投射的過程,是造謠者獲得心靈和世界(社會)間相互適應的手段之一,如果心靈和世界(社會)間存在著失衡,謠言就會產生;從網絡謠言的解釋來看,青少年由于性別、家庭和文化背景、需要和情感、立場等有差別,在解釋網絡信息的意義和蘊含時往往依據的是自己久已形成的價值取向,因而不同的網民對同一事件的解釋會有所不同,有人還會曲解現實中發生的事件,最終導致謠言的產生;從網絡謠言的傳播來看,傳播者個人的愛憎和希冀常常存在于謠言的傳播過程中,實際上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出他們的價值選擇表達。網絡的便捷性、隱匿性、開放性和獨立性使人們可以匿名發布信息,價值錯位在虛擬空間的表現非常明顯,有些青少年在網上隨意發表不滿言論,未經查實就散布謠言的行為就是典型表現,因而青少年網民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不僅要有關于謠言的知識性內容,以及識別謠言的方法和技巧,更要有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內容。為引導青少年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應聯系實際向青少年網民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從品德教育、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方面深入開展教育,引導青少年意識到作為一名網民,在享受網絡傳播的快捷便利和網絡言論自由的同時,切不可忘記公民責任,應強化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意識,弘揚民族精神和社會公德,自覺規范網絡傳播行為。


運用傳統文化構建網絡倫理規范。互聯網進入中國的時間比較短,網絡道德建設的時間還不長,它的發展需要依托成熟的道德規范。青少年正處于特殊的生理、心理成長期,由于年齡、教育程度、經驗和認識水平方面的原因,不少青少年并未養成社會規范意識,更不能用它來自覺規范言行。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的積淀逐步形成的,其特征是重視道德自律和自我修養。發掘并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資源,對于培育青少年網民的道德自覺,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和重要的借鑒意義:其一,在網絡環境中,身份虛擬、資源共享以及平等互動的特點,使得誠信顯得尤為重要。而誠信是儒家的重要倫理道德范疇,孔子把“信”與“恭”“寬”“敏”“惠”并列為“五德”。孟子認為“朋友有信”是朋友間交往的基本道德準則。儒家誠信思想有助于建立“言而有信”的網絡誠信,幫助青少年履行維護網絡信用的義務,面對自己不能準確分析判定的社會現象,不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做到既不傳謠,又不造謠。其二,面對新鮮、刺激的網絡信息的誘惑,青少年容易以娛樂、獵奇的心態瀏覽信息,或是以隨意、宣泄的心態發布信息。儒家提出“克己復禮為仁”的要求,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語言行動符合禮,這有利于教育青少年在網絡所形成的公共輿論場域中保持良好的心態,時刻告誡自己自尊自重,遵守網絡紀律。其三,在網絡虛擬環境中,人的道德境界最受考驗。“慎獨”作為儒家對人的內心、情緒進行管理和自律的修養方法,也有利于青少年個體媒介素養的養成,自覺抵御網絡謠言的傳播。


選擇人性化關懷路徑。人性化關懷有利于加強青少年網民的傳播主體意識和網絡道德自律意識。所謂人性化關懷,即認識到人的價值和能力,尊重、關心人,著力創造溫馨、和諧、舒適的環境,從而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目前開放的網絡已成為對青少年產生持久而深遠影響的教育手段和環境,強制性、封閉性的教育方式和過于絕對化、權威化的教育內容,越來越受到青少年的質疑和否定,青少年日益成為道德自主構建的主體性存在。如果簡單化地禁止青少年“觸網”,反而會增加謠言的神秘性,而且不少青少年網民的反叛心理比較強,對生硬的說教有強烈的排斥心理,所以選擇人性化關懷路徑開展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是當今網絡環境下從事教育工作的必然。況且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人,人的發展應是全面、生動、自由的,在青少年網民媒介素養教育中注入人文關懷內涵,是人的本性的內在需求,是媒介素養教育的價值訴求,也是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的必然要求。另外,對于青少年網民而言,由于年齡偏小、社會經驗不足,缺乏對網絡謠言正確評判的能力,容易被謠言誤導。因而對他們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時,在教育的價值定位、目標制定、內容設計和方法實施上更應傾注人性化關懷。應理解并尊重他們,適當滿足其網絡參與的熱情,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適當放手,讓青少年在網絡參與的實踐中逐漸提高識別謠言的意識和能力。與此同時要及時關注并總結青少年上網的興趣點,多跟他們談心溝通,適時耐心細致地對青少年網民進行教育引導。


合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開展青少年網民媒介素養培育作為一項綜合性素質教育內容,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三者合力的教育鏈條,發揮教育的整體效應,才能保證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首先,學校應當在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學校教育具有制度化和持續性的特征,能夠使教育理念和內容得到較為穩定的貫徹執行。學校應開設專門課程,或是有意識地將媒介素養教育與其他課程教學以及德育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老師要充分掌握網絡知識,主動關注網絡發展的新趨勢和產生的新事物,多多依托網絡平臺與學生平等地討論網絡謠言,借以傳授辨識謠言的知識。還可以外聘諳熟網絡媒介傳播規律的媒介專業人員,學校與社會力量通力合作,幫助青少年增強辨別網絡謠言的能力。其次,家庭是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第二課堂。據《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2011年,中國青少年網民在家里接入互聯網的比例為85.8%,在網吧上網的比例下降8.8%至39.3%,家庭已經成為青少年上網的主要場所。家長在關注子女學業狀況的同時,還要關注其網絡媒介接觸和使用行為,把握其思想動態。要與孩子共同查證及評析網絡傳言以明辨真偽。最后,社會應配合學校和家庭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以互聯網企業為主的媒介機構應做好“把關人”和“社會守望者”,提高謠言評析、輿論引導的能力,及時過濾清理誤導和傷害青少年的謠言。政府應當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堅決懲治網絡傳播違規行為,以政策或資金扶持等方式,鼓勵、扶持能夠為學校和社會大眾提供媒介素養教育的機構。通過聯合并組織較大的民間社會群體等各方面力量,促進并加強社會協同,形成阻斷網絡謠言的良性循環局面。


總之,網絡“謠言惑眾”現象對社會的危害極大,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而言,其負面影響不可小覷。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是一個長期、浩大且復雜的工程,需要以學校為首的全社會共同關注和投入。著眼于青少年內在自主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著力為青少年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是培養更具自由、獨立思想的現代社會公民必不可少的舉措,也是凈化網絡環境,創造和諧社會的重要實施對策。


(本文為南京郵電大學宣傳重點研究項目“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網絡符號消費的影響及其引導研究”,項目號:XC21100;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互聯網輿情危機的預警管理研究”,項目號:2010SJB63005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研究項目“網絡輿論危機的生成與預警機制研究”,項目號:10YJC870052)

(張耀珍為南京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葉正剛為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處副處長,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理事;唐娟為南京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講師、博士)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

杜寶花.增強受眾的媒介素養[J].新聞愛好者,2010(8下).

楊建新.網絡虛擬社會語境下青少年價值觀的重塑[J],中國青年研究,2012(6).

程中興.謠言、流言研究——以話語為中心的社會互動分析[D].上海:上海大學博士論文

上一篇:行政法的司法適用問題

下一篇: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的正當性探討

溫馨提示

內容由本網編輯整理和發布,內容僅供參考,由于各方面政策不斷變化調整,在職研究生同等學力申碩采用滾動式招生,部分學校學院專業招滿即停止招生,或者已經停止招生,目前可以報考的專業以線上咨詢或者填寫表單老師反饋結果為主。本內容不代表本網和各事業單位立場。

我要報名(有紅色*表示必填項)

在線提交信息,方便會盡快將審核結果進行公示

  • *姓名
  • *手機號
  • 報名專業
  • 留言
    《個人信息保護聲明》
    立即報名
個人信息保護聲明

歡迎您對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門戶網進行訪問,門戶網將按照本明及《隱私政策》的規定收集、使用、儲存您的個人信息,特此發布本聲明如下,請您認真閱讀。

1、本網站尊重用戶隱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在網站上預留的信息。

2、用戶提交姓名、電話以及表單里的其他需要的信息僅用于報考在職研究生、考研輔導、專本科課程等網站所服務的項目使用。

3、用戶提交信息,會有老師進行回訪確認學生的條件資質,是否符合報考相關的項目,以及符合報考哪個項目進行推薦。

4、用戶提交信息是自愿提供,有權拒絕提交,但如果拒絕提交個人信息,本網站將無法提供招生信息,學員也無法了解到具體的招生信息,由此可能會給自己造成一定的影響。未滿18歲的用戶,必須在法定監護人已經閱讀本聲明的許可下,通過網站提交個人信息。

5、學生提交個人信息,將享受本網站和第三方的服務,如果同時在其他網站預留信息,并且報名并未通過本網站提供的服務,本網站將不負責任何責任。

6、本網站會非常注重用戶的隱私,不會將信息提供給任何與報名課程無關的第三方,除非用戶違反國家法律有關規定、國家強制要求提供用戶信息的除外。網站被第三方黑客攻擊造成的信息泄露,丟失、被盜用或被篡改等也不負任何責任。

我要評論
0 條評論
關注公眾號

招生咨詢08:00-24:00

微信公眾號

在線客服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