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成為上海經濟新一輪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文章在分析上海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必要性的基礎上,通過電子地圖研究了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布局的特征和集聚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上海生產性服務業“兩軸三帶多圈層”空間集聚模式和集聚區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空間布局;發展對策。
面對金融危機的挑戰,中國各大城市正處于新一輪產業結構升級、布局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順應產業發展的趨勢,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研究已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問題。
一、上海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定義。
集群原本是一個自然科學領域的概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管理學者將產業的地理集聚現象稱之為產業集群。按照美國學者波特的觀點,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 ,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產業集群的形成是專業化分工產業的報酬遞增的一種空間表現形式。分工的深化促進了企業的發展,而企業為了減少交易成本,增加報酬遞增、就越來越多地集聚在一個地區,從而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同時,產業集群以其企業規模、降低成本、協作創新的功能,通過縱向專業化分工和橫向經濟協作,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費用,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1]。
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就是指在一個小的地理范圍內,大量生產性服務企業的集中,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之間,生產性服務業與集群內其他企業之間形成集聚企業網絡,通過相互產業互聯,帶動制造業和服務業本身產業升級,就業增長及其區域經濟發展。
(二)上海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的必要性。
集聚可以加快上海龍頭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
由于大多數企業均圍繞價值鏈對自身產品進行延伸,企業間形成錯綜復雜的生態群落,產業鏈的耦合效應導致集聚區規模的擴大,而且新進入企業成本也會降低,吸引外部企業進入的概率就會大。很多龍頭企業在外置部分服務功能的同時,也會增加投資,衍生出很多子公司或者分公司進行產業鏈條的延伸,并加強其他企業對于龍頭企業的依附性。
此外,集聚區內龍頭企業進入會吸引一大批提供配套服務的供應商落戶園區,并集聚包括研發、銷售、物流等內在的一批關聯企業,在區內及周邊地區形成環環相扣的產業鏈。例如上海金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隨著明基的入住,有43家緊密型配套的供應商緊隨其后,將其生產和采購基地落戶在園區內。閔行開發區引入汽車零配件巨頭、世界500強的固安捷公司,大大降低了其他生產企業的采購成本。
2.集聚可以促進上海總部—江浙基地的長三角經濟一體區的建立。
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為適應產業結構調整、梯度轉移和二次創業的需要會建立總部與生產基地相分離的組織體系。因此隨著產業集聚,會逐漸形成以上海為地區總部,江浙等制造業密集的腹地為基地的城市間空間合作關系,從而發展城市間上下游銜接大小配套結構合理的產業鏈,構筑長三角地區產業的空間布局體系。
3.集聚可以使上海更好承接生產性服務業國際轉移。
近年來隨著全球服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趨勢的日益深入,在發達國家開始出現服務業的大規模轉移現象。美國的生產性服務業中的技術服務、軟件開發、芯片設計、建筑設計、數據錄入、金融分析及研發創意等,開始出現有規模地向具有人才優勢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新浪潮[2]。在新一輪的服務業國際轉移浪潮中,發達國家研發中心、投資中心、管理中心和地區總部等機構都可能轉移出來,大都市已經成為生產性服務業國際轉移的集聚地。上海建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對于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更快發生轉變都有重要作用。
4.集聚可以促進上海多中心城市格局的形成。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人力等資源要素的。價格上漲,促使生產企業進一步優化其生產布局網絡,研發、銷售等部分集中于中心城區,而生產、物流等部門則遷往城郊,甚至周邊城市。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在內服務業空間集聚發展,有力促進大城市局部分解。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主要是通過城市產業結構和產業集聚區的調整來實現城市密度的優化、城市布局的優化、城市形態的優化。城市產業集聚區的空間布局變化,降低了城市中心城區的密度,優化了城市空間形態,促使城市向“多中心、網絡化”的方向發展[3]。
二、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布局特征及主要問題。
(一)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上海市生產性服務業總體呈現發展速度加快、服務水平提升、貢獻份額提高的發展態勢。主要體現在:總量規模的不斷擴大;集聚效應逐步增強,2009年上海重點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3450元,同比增長8.2%;實現利潤318.11億元,同比增長17.6%??偧煽偝邪?、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科技研發、商務服務等逐漸成為生產性服務業的核心內容。
隨著一大批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的規劃建設和功能完善,其輻射和帶動作用日益明顯,成為服務業總量增長、投資拉動和財稅增收的集中區。到2010年低,上海市已認定生產性服務功能區23個,總占地面積3900多公頃,提高了土地容積率和集約利用水平。
(二)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布局特征。
呈現“多中心、多層次”的空間形態。
上海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從空間上已經形成3帶4環19區的格局,3帶是黃浦江、蘇州河和延安路—世紀大道三大集聚帶;4環是中心城區環、中環、近郊環和遠郊環。中心城區與中環主要是依托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發展金融、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近郊主要是總部、會展、商務服務、科技研發等生產性服務集聚區;遠郊主要建設物流以及為當地優勢產業服務的產業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上海生產性服務業在集聚過程中,之所以呈現“多中心、多層次”的空間形態,主要原因在于生產性服務業內部各行業對區位因素的興趣差異很大。
2.形成與區域優勢產業融合發展態勢。
從中心城區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程度看,黃浦區區位最高的為金融業,在外灘金融一條街,集聚了了大量中外金融保險機構;靜安區金融保險業集聚程度最高,同時ICT服務和軟件業、房地產業和租賃商務服務業等聚聚程度也很高,在南京西路和淮海西路中心商圈,集聚了大量跨國公司分支機構和高檔商務樓宇;盧灣區情況與靜安區類似;徐匯區區位較高的是科研技術服務,在漕河涇開發區集聚了大量的研發機構;原浦東新區集聚度最高的是金融保險業,在陸家嘴貿易區集聚了大量的金融保險機構,同時ICT服務和軟件業區位也較高,在張江高科技園區集聚大量軟件公司;楊浦區集聚較高的是教育和科研技術服務,該區是上海高校最為集聚的區域,教育及相應的研發機構集聚度較高。
從位于郊區的區縣來看,由于各區縣產業發展基礎和條件不同,生產性服務業也各有側重。嘉定區重點發展汽車產業鏈相關的生產性服務;金山區重點發展大化工產業鏈相關的生產性服務;寶山區重點發展鋼鐵產業鏈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浦東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鏈、裝備制造產業鏈和海洋產業鏈的生產性性服務;閔行重點發展航空產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和面向長三角的總部經濟型生產性服務。
3.具有多樣化的空間載體。
上海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是依托不同的空間載體來實現的,主要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創意產業園區、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服務外包基地、物流園區和專業物流基地、農業科技服務區、高科技園區和工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最典型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目前上海已經設立了23個功能區,主要分布在上海市閘北、普陀等10個區和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這些功能區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轉型類,即工業開發區和核銷的老工業區轉型為以研發設計、總部經濟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二是調整類,即高能耗、高污染的老工業企業調整為主要發展國際節能環保產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三是提升類,即提升開發區能級,為開發區提供綜合配套服務。
總體來看,上海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發展已具備一定基礎,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效應還不夠明顯,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支撐和促進作用還不夠顯著;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推進工作組織和管理機制,集聚區布局相對散亂,總體規劃水平不高;中心城區職能過度集中,對拓展區域承接功能、培育力度不夠;集聚區內產業鏈不完整,分工協作較差,企業之間缺乏內在的有機聯系,集群效應有待提高;集聚區公共信息平臺等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對產業扶持不夠,集聚區發展空間受到較大限制,發展后勁受到一定影響。
三、上海市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策略。
(一)總體思路與空間布局。
構筑上海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空間體系,首先要判斷其所處發展階段。上海生產性服務業正處于快速成長期,在空間形態上正在由中心城區向郊區集聚區擴張。此外,規劃布局時還要考慮上海在長三角經濟圈的地位和作用,通過上海制造轉向上海制造服務,提升上海先進制造業對長三角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因此,上海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總體思路為:以“構建新型產業體系、統領區域發展、建設節約型城市”為宗旨,堅持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相結合;堅持產業基地、重大關鍵性項目建設與配套服務相結合的原則,整合空間資源和發展要素,在全市范圍內構建層級結構分明、功能完整突出、二三產業融合配套以及點、線、面有機結合的生產性服務業空間發展格局,最終形成“兩軸三帶多圈層”的空間結構體系(見圖1)。
上海生產性服務業“兩軸三帶多圈層”的空間結構體系。
(1)兩軸集聚發展。西起大虹橋商務區,東至張江功能區,沿延安路—世紀大道延伸形成東西橫向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發展軸;北起復興島,南至上中路隧道形成南北縱向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發展軸,依托浦江兩岸空間,利用后世博效應,通過沿江腹地縱深發展,形成產業特色明顯、功能錯位互補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
(2)三帶強化輻射。以大虹橋樞紐為基點,沿京滬線、滬渝線、滬昆線,依托安亭汽車產業基地、汽車城配套工業園區、青浦工業園區等重要市級工業園區,打造與當地產業協同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形成上海對內地輻射的兩大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帶。結合沿江通道、沿海高速、軌道線等交通走廊,串聯北面沿江地帶、南面環杭州地帶和東面臨港地帶,形成上海對國際輻射的臨海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帶。
(3)圈層梯度推進。以陸家嘴—外灘CBD為核心,依托主要的交通干線向外延伸,形成中環、中環-外環、外環依次推進的三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圈層。中環以內圈層重點發展非銀行金融服務、投資咨詢、會計審計、傳媒廣告、律師事務、創意設計等專業服務業;中環—外環圈層重點發展為技術密集型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支持的生產性服務業,如研發與設計服務、檢測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外環以外圈層區重點發展為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提供支持的生產性服務業,如鋼鐵、化工、裝備等以供應鏈管理服務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
(二)促進上海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的對策。
明確重點發展領域,有目標地推動產業集聚。
結合上海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產業指南,積極吸引符合產業導向的生產性服務業高端項目落戶功能區,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加強招商的組織協調,建立市與區、區與區的協調互動機制,在招商引資方面開展溝通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加大上海生產性服務業對外輻射的能力,激發企業自主發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中央駐滬企業的作用,形成航天航空、船舶制造、液晶平板、鋼鐵制造等基地,支持中央企業在上海建立地區總部和運營中心,進一步集聚產業鏈上下游服務企業,形成總部經濟。鼓勵現有的三資企業進行功能升級,特別是將現有的代表處和辦事處升級,引進更多的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營運中心、客戶服務中心、財務核算中心和單證制作中心等等,增強對全球資源調動能力。同時,進一步壯大民營企業力量,為中小型服務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調動上海本土民營企業積極性的同時,吸引江浙等地新興的民營企業在上海建立總部、銷售中心和貿易中心。
2.完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配套服務環境。
一是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積極構筑功能區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電子政府提供投資咨詢、知識產權、人才培訓、展示交易、研發設計和國際交流等公共服務平臺。二是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功能區內的固體廢物收集處理設施和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大力推進街心花園、屋頂花園、道路綠化等立體生態綠化工程。三是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網點規劃的要求,在功能區內配套一定數量的文化休閑和娛樂設施。
3.構筑推動集聚區發展的保障體系。
構建有效的工作推進機制,著力形成由市、區以及有關專業機構共同組成的功能區工作體系。加強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發展的統計、監測和分析,全面跟蹤、掌握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的總體規模、行業結構、經濟效益等動態狀況[4]。
制定產業發展目錄,積極引導中心區服務業功能區轉移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同時,限制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功能區實行產業擴張。加大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和技改投入,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做好集聚區用地的儲備和供應,在嚴格執行國家土地供應政策的前提下,以支持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原則,完善土地供應方式。
四、結束語在現代經濟體系中,已經呈現出價值創造環節從制造環節向服務環節轉移的總體趨勢,與生產活動密切相關的服務活動——生產性服務在現代經濟體系中地位與作用日益重要。
生產性服務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與內容越來越引起政府的重視。上海四個中心的建設,要求上海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因此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是大勢所趨,這是實現市委市政府發展戰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由之路。
[][1]張超,劉麗.印度班加羅爾產業集群對鞍山集群經濟發展的啟示[J].商場現代化,2007,(7):28-29.
[2]葛堅松.美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經驗及其啟示[J].江南論壇,2007,(3):37-39。
[3]馬吳斌,褚勁風.上海產業集聚區發展與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09 ,(1): 38-41.
[4]上海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關于推進本市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建1EB/OL]. [5]路紅艷.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經濟前沿,2008,(2): 68-73 .